之前有一篇 blog 動手玩 ZenWatch,但以下內容與 ZenWatch 無直接關係,只是有感而發。

現在廠商推出穿戴式裝置,大廠的話會推出專用平台,只限與特定手機連結,如 Samsung Gear 與 Apple Watch 等。
這些產品開發成本高,入場門檻亦高,而且不是每間廠商都有足夠號召力吸引開發者為特定裝置開發新 App。
Gear 就是一個好例子,雖然 Samsung 是大廠,但是肯「埋單」的廠商除了推出 Gear 時介紹那幾個外,就好像沒有了。(這些 app 應該是收了三星 $ 所以才為 Gear 寫 app)

Samsung Gear2 Neo
Gear 2 要與指定型號 Samsung 手機連接,亦太多無謂功能,算不上是一件成功產品。

提到智能手錶,一定不可不提 Pebble.
Pebble 應該是一個異數,它成功之處應該是因為它是最早進入智能手錶領域,而且善用 Kickstarter 集資吸引一批有興趣的用家,亦因此減低了風險。
利用了社群對產品的興趣,令不少開發者為它寫 app,令它變得越來越好用。
Pebble 亦成為了 Kickstarter 經典成功案例之一。

細廠做法則以簡單平價產品為主,如之前測試過的 Zefit
這類產品的入場門檻低,功能單一,亦不需要陪養社群,只要 app 和後台做得好一點就可以了。
正因為這類產品容易複製,所以今年下半年不少中國大陸廠商如小米華為等,都推出監測健康的手帶,而且價錢極低大打價格戰。
相信如果細廠不盡快進入高端市場,下場將會幾慘。

小米手環
大陸廠商以賤價殺入市場,其他廠商步伐不夠快被追上來的話,結果會很慘。
只有簡單計步器,卡路里消耗等功能的手環,已經沒有可能和大陸廠競爭了。

Android Wear 同質化

Android Wear 推出令廠商、開發者都有標準可以跟隨,而且亦令消費者購買時的風險降低(當轉另一廠牌的電話時會令智能手錶「報廢」)。

Android Wear 的推出,對於實力較佳的細廠會是好事,因為令細廠可以站在起跑線上,有能力和大廠競爭一下。
但對大廠可以說苦樂參半,Android Wear 的推出無疑是智能手錶的起爆劑,令更多人留意購買,但是卻令產品同質化,大家都是差不多樣子和功能,而且還不能綁定使用者一定使用旗下的電話。

正因如此,所以各大廠都只是做做樣子出一隻 Android Wear 手錶,主力推銷的是旗下行自家系統的手錶。

samsung gear live
Gear Live 應該只是 Samsung 的試金石,注定是一件失敗的產品
因為根本不是重點產品,而且全功能型手錶,電池很可能只能撐半天

差異化!差異化!

Android Wear 令大小廠商都能企在同一條起跑線上,不過大家用同一軟件,基上上做到的東西沒有大分別,硬件上差異亦不大。如果做到差異化跑出會是各大廠頭痛的問題。

初期各廠商可以從外型,顏色上作出區別競爭,但當 Android Wear 公版推出,各大廠商尤其是大陸廠商掌握了相關技術後,再抄襲各廠商的手錶外型,並進行價格戰,這時才是各大廠商的惡夢(例子一 / 例子二),重蹈覆切 Android 手機的經歷。

所以廠商如何令 Android Wear 和自家手機有更多連動,令用家會像蘋果一樣一條龍式購買相關產品,只有這個可以留住客戶。

外觀還有外觀

手錶和智能手機不一樣,因為手錶業早已將手錶打做為身份與品味的象徵。所以一隻只有最簡單報時功能的勞力士手錶可以賣過十萬元;精工錶會將最頂級型號留在日本販賣。一切只為突顯該品牌的名貴。

當然能賣這麼貴是因為外觀、質料和工藝。但外觀會是最最最重要,要吸引非科技迷的普羅大眾,沒有漂亮令人「嘩」一聲的外觀是不行的,人類始終是眼晴優先的動物。

不過現在各大廠商的智能手錶,除了 Moto 360 的圓型設計令企企「嘩」一聲外,暫時都未有其他手錶能令企企覺得非常有衝動去買。當然 Apple Watch 和 ZenWatch 都有不錯的設計,但是卻只停留在「不錯」的階段,未能令人有「我一定要買」的衝動,如果各廠商要領先的話,一定要加強設計和造工才可以成功。

期待下一代 Android Wear

暫時 Android Wear 都完全由 Google 控制,所以不會像 Android 手機般碎片化的問題。
而各大廠商都依然在摸索階段,希望能在下一代有更突出的表現。